苍穹之中,唯爱无量
心理师秋心
今天一早看了一篇文章《你的心,还好吗?》,文章谈及 “空心病”。文指“你我眼中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成长中没有明显创伤,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如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为何愈成功,愈不知所措?”
这类人因症状与抑郁症症状吻合度很高,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患者进行相关治疗却得不到效果,社会越来越多这类符合大众标准优秀的人走向阴暗自闭甚至自我放弃的角落,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并研究形成“空心病”背后成因。
我转发了此篇文章并评论:这篇文章值得心理界朋友、精神科医生、教育界、优秀的人、所有父母共同阅读。处理过相关个案,确实很棘手,清晰知道个案存在什么问题、治疗方向在哪里,但当事人自救欲望和行动力低下会佷容易将治疗变成咨询师的独角戏,来访者是旁观者,诉说着绝望,却继续被迷茫和绝望淹没……一昧追求高分数单向优秀的结果有可能毁掉一个原本鲜活的生命,因为支撑起一个完整的生命需要的绝不只是世俗眼中的片面“优秀”。曲高和寡,人越优秀越孤独;片面优秀的人到一定程度会觉得征服一切也不外如是,丧失生活激情活在意志萧条中。正确的宗教信仰和教育机制改变、父母改变教育方式和期望,从小培养孩子多方位发展、有生活情趣、懂得感恩懂得发现美以及学会与他人与自己相处是预防措施。
文章一早转发后,多位学生关注并转发、评论,有一位学生给我的留言让我印象深刻:老师,我们刚刚做了一个小小实验,平常老公1000+人的朋友圈,一发表文图起码100+评论,这次发这篇文章,加上点赞只有10人不到,足证明社会对空心病的关注度远远不足!这才是我最担忧的,现在社会太急功近利,没有足够人群去关注被”迫害”的弱小孩子。接着个个都“病态”了,清醒的人何以立足?
她和丈夫都是我的学生,有两位孩子,现在过得很幸福并开始逐渐施爱于社会。我回复她:现代人太浮躁,根本没耐性看这种长文,而且很多人早已无力分辨。正因为清醒的人太少,所以清醒的人才显得如此重要。照料好我们的孩子,再努力影响一些人,哪怕力量微薄,我们也要去做。
有兴趣了解“空心病”的朋友自行搜索文章,近期的热门文章,就算你不在我的朋友圈里看不到我今天早上的转发,相信也不难找到。在这里我就不侧重于描述症状了,我想谈的是我对“空心病”的看法和一些预防、对治建议。
为什么会形成“空心病”:浮躁、功利的大流社会价值观,造就了功利的教育机制和功利的父母,直接点说,就是教育机制和功利的父母是“空心病”人群的制造者。我的学生年龄范围多在30~45岁,这些人多数已成家、多数人已当父母。我知道很多人的秘密也知道很多人的家事,我知道很多孩子很小便被父母逼着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没有经我长时间“洗脑”过的学生会说:“我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都在补习,我孩子不补习,成绩就会比人差,会缺乏竞争力。”经我“洗脑”但没洗彻底的学生也有把孩子往各类补习班塞的,理由堂皇些:“不想让孩子跟老人呆太多给宠坏了,送到补习班至少时间用在学习上,我不强求他当学霸,只希望他接触多点东西。”理由都挺动听,但难以遮掩的事实是孩子大量时间用在学习再学习上,没有童年该有的空间和乐趣。
有位学生一定要逼孩子学钢琴,我问她为什么非要孩子学钢琴,她说出来的理由让我哭笑不得:“因为很多孩子都在学啊。”
一位很懂事很优秀的孩子,两个眼袋比我的还大,因为母亲总逼着他不停做习题、周末密集的补习,问孩子母亲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要把他逼得这么辛苦,孩子母亲说:“因为好好学习才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孩子在学校才更有地位更自信,更有利学习,小学学习好,就容易考上好中学、好大学,书读好了,将来就能找到好的工作,过得比较轻松了。”
“找到好的工作,然后呢?”我问。
“找到好工作,就能买车买房娶条件较好的老婆啊。”孩子母亲说。
“然后呢?”
“然后就能生活得轻松又幸福啊!”孩子母亲被我问到这里,有点不耐烦,觉得这咨询师好不懂事一样。
我认真地看着她:“嗯,据你所述,你和你丈夫自由恋爱结婚,你们夫妻都有不错的工作,已在广州购房、也有车子。综上所述,你们应该很幸福才对。”
她哑口无言,因为她并不幸福,正因为她并不幸福,才要拼命通过控制自己的孩子来寻求安全感,愣了半天,她还是不服:“可是如果不好好读书,也许我现在更惨。”
我还处理过从小被父母塑造成学习机器、IQ高但EQ严重不合格、生活一败涂地的人,离婚后承受重压也要购学位房把孩子送进名校,问他为什么要使自己难上加难,他说名校里有好的资源,对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有帮助。我很想问问他,他从小读名校高分数,有很多学习优秀的同学,为何人生还是过得如此四面楚歌?终是没有,于心不忍。
简单的几个案例,可见这扭曲的教育机制和浮躁的父母在做着帮凶:读书是步向优秀的直接途径,要读好书就要进名校、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补习——别人的孩子在补习自己的孩子不补习成绩就会跟不上,成绩跟不上老师会施压、不喜欢孩子,这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更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品德(学习不好在学校被排斥容易学坏)~~这番推理下来,千方百计让孩子分数高就是帮助孩子了,那家长怎么办?拼命赚钱啊,买学位房要钱、补习要钱,要搬砖就没空陪孩子,孩子缺爱缺教育,人格容易不完整,再加上隔代教育的问题和学习压力——分数机器就是这样来的,一切走进了恶性循环。
每年9月都会特别忙,因为学生里有不少是老师,开学了,中学大学新生多,寄宿生问题特别多,从小在包办式教育下长大的孩子离家离开父母适应不了新环境,没办法自立、陌生环境中也没有纵容,他们苦恼,老师也苦恼,他们的老师苦恼,最终这些苦恼输送到了我这里。
当代教育体制和浮躁的家长在培养什么类型的孩子?情商低,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友爱、不懂自立、缺乏生活情趣和自我管理能力、人际能力,但追逐高分数、迷恋竞争的孩子。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呈现这样的特性,会有什么后果?我常在成长课上把人比喻为移动电源,电源有正负极,要充电才能输送电出去,一个人如果缺乏情趣、不懂得感受生活的美好,只懂得迷恋竞争,日久就会内在能量匮乏,因为竞争是高压下的游戏,过程刺激、结局却未必美好。
10年前,一篇文章写出来,浏览上万,点评过千,大家都说秋心你写得很好,我喜欢你,我会很开心;但如今你告诉我一篇文章浏览多少,有多少人评论、你有多少粉、大家喜欢听你的课,我已经毫无感觉,我早已经习惯,我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我不需要靠外界的反应来求证。人的兴奋阀度是会逐渐提升的,就如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一样,一个不曾拥有的东西得到了,会感觉到满足,但一种需求被超额满足之后就会丧失刺激感。同是此理,一个孩子从小被培养成追逐分数和学业成就的机器,但一颗心却是干涸的,年纪越大越孤单,特别是大学阶段,追逐已经到了尽头,面对喧哗的社会,他们会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迷茫感觉,这也是为什么“空心病”在大学里高发的重要原因。
史学天才少年林嘉文自杀的事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也仅限于一时的话题,他的死不足以引起社会对此类人的关注(很多心理学家和心理师把聚焦点放在原生家庭问题上),他的遗书谈及他对生活的不满(如对父母关系)以及他对生命的迷茫:“人到底为什么要活着?人一生追逐获得世俗认为的高成就,获得了,然后又如何?”无人解答他相关的问题,至少他的心理师没有做到,他在遗书中强调,自杀是他的事,与他的心理师能力无关——他临死前,还担心着拖累他人。
当时关注着这个事件,在痛心之余,我也不禁思考,他的问题是否有解?如果这个个案交到我手上,我是否能处理好?我想说我知道方向,但我不确定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当事人是否愿意足够的努力。
从我的角度,我不赞成人一生活在追名逐利中,人可以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因有益于人于世而提升自己生命的意义,所以人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是很重要的,这是大话题,在此不表。
人到底为什么要活着?多年来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我不是因为活得不耐烦,而是因为我想弄明白我生而为人的意义,不想白来人世一趟。最初我想到的是因为爱和责任,我深爱我生命中至重的亲朋,我期望我好好活着能使他们活得更美好,至少我不能令他们因我而难过,这是我找到的第一个好好活着的理由。但是否这个理由就足够呢?人的感情虽然比情绪稳定,仍然有其可逆因素,如果与亲朋闹矛盾或感情相伤,爱不再是坚定的理由了呢?何以为存?
从小生活在家风良善的家庭,父母谈不上信仰佛教,但内心有恭敬。所以从小我便不排斥佛教,这10年来因为机缘,不间断地查阅大量佛学书籍,惊喜地发现经藏深似海,大道相通,心理学、哲学、佛学终极理念很多是相通的,而心理学在佛学面前真的是小儿科。但是要使一个自我意识浓厚且知识架构稳定的人轻易产生信仰是不可能的,在这10年时间,我不停地研读、辨析,这条路既孤独又美好,我笃定走在寻找信仰的路上,今年时机成熟,遇上大恩上师,终于皈依成为一名正式的佛弟子。前不久和一位师兄讨论佛学相关内容,她很惊讶,问我你为什么知道这么多?我两年前见你你还不是佛弟子,你也从不提佛学,我笑:那时心未皈依,不轻言,此时千帆过尽心安顿。当我还没辨识清楚时,我不轻言相信,但我经过认真的辨思,我确定了,你就会看到一个欢欢喜喜佛弟子,偶尔会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一点学佛心得。
如果从佛学的角度,我们每个人来到人世都是随业而来,六道轮回中能生而为人是非常难得的,要珍惜这人身好好修行,若是此生劳苦是因曾造恶亚要好好还,还清了将来就好。佛教教理遵循因果轮回,所以人不是只有一生,人世此番经历不过是梦一场,不必太执着,但又告之人身难得,要去劣制心生善修慈,所以真正的佛弟子不贪恋名利,修劣成善,更不容易执着,也更能承担,知道因果纵使再苦也不会走自我灭亡的路~~信仰藏于心间,心怀不灭的希望,自在行走人世间,又怎算苦役?
关于信仰,我不谈太多,毕竟这当下我是以心理师的身份在谈这个话题,另也因在深似海的经藏面前我实在太无知、太无知,只言带过以免误导。
综上所述, “空心病”的案例,治疗方向:一是宗教,真正有信仰的人内心笃定,不会轻易迷失也不会轻易怨恨;二是再次活过,从现在开始放轻名利、放下竞争心,与生活再次相遇,运动(减压、提升体质)、培养一些情趣爱好、学习爱、放轻自我、学习与他人建立有感情有质量的关系,使自己的电池得到充电。
听起来处方不难,但做起来无比艰难,如我上文所言,“空心病”患者深陷于绝望和迷茫的情绪中,想走出这样的心灵沼泽地,意志力和行动力却很薄弱,好的咨询师很着急想帮助他们,但他们总是一边倾诉一边无力作为,就如旁观者一样。一个原来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要突然生出真正的信仰是困难的,当然,临时抱佛脚也不失为一种自救的方法;再者是一个一直把自己内心封闭的人要学会开放自己是困难的,他们往往一时难以培养爱好,或很难从做一些事中获得乐趣,所以让他们自己去做一些事来突破处境很难,做事、与人交际更多带给他们的是索然无味的感觉,往往尝试一下就放弃了——所以处理相关个案,有时超过时间了他们仍然哭诉我也不敢轻易按规则办事,因为他们难以对人开放内心,对心理师的开放就如捉住一根心灵救命稻草,我不敢轻易掐断。
那是不是真的没办法救?不是,但是需要唤醒当事人,使之具备足够的自救力并得到亲朋的配合,持之以恒。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才能避免孩子患上“空心病”?以下一些建议但愿对大家有帮助。
一,培养综合发展的孩子:学习固然重要,但学习不是人生的所有,也不是一个人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作为父母,孩子好好活下去才是我们最根本的期望,社会风气并不总是对的,老师(老师也是人,也有优劣之分)也并不总是对的,父母要有自己的辨识智慧,不要自我意识太薄弱轻易从众。人一生已经够辛苦了,不要让孩子从小追逐分数而丧失了童年,一个人老了回想起来一辈子都不曾开心玩耍过是很遗憾的。我对我家孩子的要求是:珍惜学习的机会,学习的时候全力以赴学习,尽力了,考到什么分数就什么分数吧,对得起自己就好,不必非要当学霸——一个班一个年级,能有几个孩子第一名?
我自己并非一个读名校当学霸然后获得好工作的人,我也处理过太多高学历低情商、人生过得一塌糊涂的案例,所以我的价值观有点违背大众,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品德根基打好,保持对知识的渴望,条条大道通罗马,在学校真的没成才,成年后也可以追求再造的,能承担肯吃苦,有何不可?
二,从小培养一些爱好,动静相宜:一个人应该至少有一项体育爱好,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减压,也是一种社交的方式;至少有两三样兴趣爱好,五花八门,正当就好。一个有闲情喝茶、泡咖啡或刺绣、养花、做手工……(此处请自由发挥)的人,更受人欢迎,也更能培养生命能量。
三,培养阅读的习惯:这里的阅读,不是为了应试教育,书籍能提升人的知识含量,开阔人的眼界,提升写作、语言能力和思想深度,一本好书还能使人因为获得共鸣而减轻孤独感或在绝望中振奋。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教会孩子独立,懂得照料自己;懂得感恩,懂得关爱他人;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价值体系,当然,你没有的你给不了孩子,所以你的起点也决定了孩子的起点。
五,教会孩子处理人我的关系:培养孩子独处的能力;培养孩子在群体中与他人相处以及自处的能力。一个懂得独处的人(要与自闭区别)心志更稳定、心灵更强大,一个懂得在团体中摆正位置的人更能获得接纳和友情。
六,来一点信仰:此处还是省略吧,如果父母没有信仰的话,会否为了孩子和思考生命而来一点信仰?有点难。
七,相信阳光:从小要教会孩子这世界每一扇门都有钥匙,不论遇到什么事都不要轻易绝望和放弃自己,要自救和寻求能帮助到自己的方法和人。
八,三五知己:孤独感和无力感是生命的本感,这是人与生共存的,人又是群居动物,令抑郁症患者最绝望的是他们感觉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理解和感受到他们的内在世界,与他们进行联接。所以从小要鼓励孩子培养三五知己,这些能够深度陪伴的伙伴能使他们在生命的沼泽地获得继续活下去的力量。
最后要提醒的是,“空心病”不只存在于大龄孩子,成年人中也有不少,他们通常被误诊为抑郁症患者,心在绝望呼喊着,身却软弱地呆在原地。
另外还有一类人就是一些比较优秀的人,此类人通常思想境界比较高,情商也比较高,因为能觉察到身边人与自己的差距,这类人不轻易对人表露思想和情感,他们盼望相视一笑的相知境界,知道很难故不强求,在尘世间待人很友善,内心却很孤独,这类是世俗所言的曲高和寡,此类人则是抑郁症的潜伏者。能找到懂自己的人,减轻生命的孤独感固然很好,就算不能,也要主动打开心扉与人交流、按上述方式主动改变自己的心境,提升生命的质量。
生命,归根到底是一场自我的修行。每个人都如一枚千面钻石,只是在流离中蒙尘沾污,生而为人,就是擦拭这尘埃,让钻石恢复光芒,明心见性。
苍穹之中,唯爱无量。愿大家信仰于心间,携爱行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