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有多种吃法:可以吃嫩玉米棒、爆玉米花,但那不是主流吃法,主流的吃法是把玉米粒加工成玉米面和玉米糁:玉米面可以做成玉米糕、玉米饼、玉米馒头、玉米饺子、玉米馅饼。
玉米糁的吃法大体就只有一种:熬煮稀饭。无非是稀的、稠的或者添加红薯、洋芋或者各种豆类演变出一些花样,加入红薯的叫红薯玉米糁,加入红豆的叫红豆玉米糁……但其本质仍然是稀饭、是粥类。
玉米破碎为玉米糁现在一般由专门的机械设备完成,过去没有这些机械设备,都是用碾子碾轧加工。
碾子现在已不多见,过去在农村却随处可见,是人们生活离不了的东西。
玉米在碾轧之前要先用簸箕簸去尘土、杂物,再用湿抹布抹搅一遍,也是为了除去灰尘。
用玉米糁熬煮稀饭要先把锅里的水烧滚,再把玉米糁抛撒在滚沸的水里,一边撒着,一边用勺子搅着。
抛撒要均匀,如果不均匀容易形成搅不开的面疙瘩;用勺子搅动是为了使其均匀和防止粘锅底。
熬好的玉米糁是粘稠状的,玉米糁子均匀的悬浮在粘液中,黄灿灿发着金子一样的亮光,盛在碗里冒着烟雾缭绕的蒸汽,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远远的扑鼻而来,那无疑就是一碗上好的美食了。
“糁糁面”是用早饭剩下的玉米糁加水烧开下入面条和青菜叶子,也叫“糊涂面”。
小时候除了吃这些东西以外,还吃馍和红薯,馍是玉米馍,所以经常胃发酸,最害怕的事就是打嗝,打嗝时酸水从胃里往上来,酸的让人浑身打颤。
上大学后,咱也成了城里人,玉米糁不吃了,改吃“黄面糊糊”。就是用玉米面熬煮的面水。那东西没嚼头、远没有玉米糁好吃。我有一个舅爷是老红军、高干。家里经常给他带些鸡蛋或土特产,后来他不让我们给他带这些东西,而让给他带玉米糁,说农村的玉米糁好吃、有油性。
我曾经不理解老人:放着白米细面、大鱼大肉的不吃,偏爱吃玉米糁,有啥吃头呢?农民吃玉米糁是没有办法了,难道你也没有办法吗?
没想到久居城市之后,我也开始吃玉米糁了。特别是近些年生活水平提高了,白米细面、大鱼大肉吃出了很多高血压、心脏病,又都说光吃那东西不行,还要吃五谷杂粮。
跟着玉米糁又走上人们的餐桌。有人还说出了玉米糁的诸多好处:说玉米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多种维生素、纤维素和多种矿物质,特别是含镁、硒丰富,具有综合性的保健作用,是抗癌、防衰老的最佳食品。据说广西巴马、江苏如皋等几个我国的长寿之乡就和那里人经常吃玉米糁有关。
玉米糁一时成了天上有、地上没的灵丹妙药。我也时不时在早饭或者晚饭熬起了玉米糁,没想到竟是异常的顺口,下肚后胃也是异常的舒服,几天不吃还想的慌。
我开始感叹:胃是有记忆、有感情的,小时候吃的啥,一辈子都能吃啥、想吃啥。
我时常感到它象从乡间走进城市的农民,土气而实在、贫贱而牢靠、朴素而耐久……
作者:李耘 摘自《豫记》